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。圖/中研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急性細菌感染之所以可能致死,與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有關,而過度反應原來是「CLEC5A基因」惹禍。中央研究院研究發現,上述基因正是啟動一連串反應的關鍵角色,這項機轉可望成為細菌感染療法的新方向。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說明,當外來細菌侵襲時,嗜中性白血球可加以吞噬,不過,一旦外來細菌數量多到它難以負荷,它便會把自己的去氧核糖核酸(DNA)當作最後武器,傾全力將自身的細胞核膨脹、釋出DNA,最終壯烈成仁。DNA是帶負電荷黏性很強的物質,這奮力一搏,正是試圖撒下天羅地網捕捉細菌、避免細菌擴散,此過程稱作嗜中性球細胞外網(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,簡稱NETs)。這般免疫反應猶如雙面刃,適度產生將會殲滅細菌,過度產生則對人體有害。謝世良說,DNA與細菌混在一起的量過多時,會搖身一變成為極強的抗原,刺激人體自身產生抗體來對付細菌,但同時也會對抗自己的DNA,因此導致疾病惡化。若能在急性期能阻斷過度反應的路徑,大幅降低發炎反應,讓身體恢復免疫力將病毒清除,病人可能就不會死亡。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受體「CLEC5A基因」正是引發NETs的重要因子。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斯婷等人發現,剔除CLEC5A基因的小鼠,面對李斯特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侵襲時,負責調控NETs的PAD4酵素不會有活化現象,也沒有發生NETs,顯示此基因是極具潛力的治療標的。此前瞻性發現已於8月21日發表於《自然通訊》(Nature Communications)期刊。
DFA9F9CB3A802E4F
arrow
arrow

    cathyy2m3q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